888集团官网入口随着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全部下达,关乎国计民生的“安全刚需”正转化为主动发展的战略引擎。从长江大保护到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从餐桌上的粮食安全到托育普惠,这些投资不仅是对安全短板的精准补位,更是国家发展安全保障能力的系统提升。在接下来的项目推进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好“两重”建设的战略指向和要求,切实推动重点领域安全能力迭代升级,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两重”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今年的“两重”建设项目在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上聚焦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通过补短板、强链条、筑防线精准发力。譬如,在能源安全方面,大力支持能源跨区域配置通道、重大水利工程和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增强应急保障能力;优化能源基础设施布局,推动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和能源储备设施建设,破解能源对外依存难题。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资金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倾斜,增加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支持关键领域国产替代,减少对外部技术依赖;完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提升区域间要素流通效率,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两重”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键落子,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两重”建设对重点安全领域提供系统设计和有力的资金支持,构建多维度覆盖的安全生态网络。它一头连着安全底线的坚固守护,一头贯通发展所需的动能供给,让粮食、能源、产业链等安全领域相互支撑、彼此赋能,并源源不断地将国家安全需求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增量空间。
以粮食安全为例,“两重”建设致力于解决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隐患,涵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2025年“两重”建设投向粮食安全领域的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种业自主研发、粮食仓储物流、应急保障体系等环节,保障粮食稳定生产,夯实供应源头。这不仅直接提升了粮食安全水平,还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生了积极的连锁效应。资金投入带来的安全效益持续外溢,稳定的粮食供应为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下游产业提供坚实支撑,降低其原料供应风险,促进产业稳健发展。同时,相关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如催生智慧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打开广阔的经济增长空间。这种安全投入与产业兴旺的良性互动,正是安全能力与发展活力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高质量落实“两重”建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和发挥可持续、利长远的关键作用,关键要注意“软硬结合”。在“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医院病房改造和高等教育提质升级等重点领域。“软建设”,也就是指为保障项目实施而推进的制度建设。通过编制规划、出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形成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比如,健全高标准农田、管网、医院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运营、管护机制,保障这些设施持续健康运行、长久造福群众。“硬投资”是为“软建设”提质升级赢得时间和空间,而“软建设”是为了破解与“硬投资”有关的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层次障碍,促使二者良性互动、实现综合效果最大化。
“软建设”需构建与“硬投资”同频共振的制度生态,通过精准化设计、动态化调整、协同化推进,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确保“两重”建设各项任务干一件、成一件。针对各类项目,在明确工程建设指标的同时,要配套落实相关责任与管理细则,确保“软建设”方案与“硬投资”规划协同推进。政策创新要聚焦“硬投资”的效能释放痛点,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同步发力。机制改革要聚焦破解跨领域协同壁垒,建立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攻关机制,培养国家安全急需人才,加速成果向重点安全领域转化。此外,动态监管机制是“软建设”的重要支撑。要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硬投资”效能监测平台,同步配套绩效评估办法,评估结果直接挂钩后续资金与政策倾斜,确保资金流向能持续有效发挥作用。
(作者分别系广东财经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和该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