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888集团网站

新闻资讯
津派文化大家谈:津派建筑的文化特质与时代价值welcometo欢迎光临888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发布时间:2025-08-13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一座城市的气质,往往藏在它的建筑里。漫步天津街头,或许你会在意风区的欧式楼群中驻足,或许会在民园广场的拱廊下感受旧日时光的余温。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筑承载人民情感,更承载城市记忆,塑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脉,体现城市文明。天津,这座会通中西、兼容古今的北方门户城市,在百年城市化进程中,孕育出一种深具地方特质的建筑表达。它扎根本土,回应现实,融合多元,讲求理性与秩序,逐渐形成了深植于当代天津城市土壤的地方建筑文化体系——津派建筑。这并非某种单一风格建筑的命名,而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空间语言、文化象征,是天津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由社会结构、营造传统、生活方式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共同塑造的建筑实践结果。它们或精致典雅,或朴实无华,都有着扎根城市、贴近生活的温度,其中沉淀着城市文化,延续着空间美学,体现出城市发展的历史厚度,也蕴含着当代城市更新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意义。

  因海而兴、以河为脉,天津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塑造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其中镌刻着开埠通商的历史记忆,也深嵌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时间印迹。站在解放桥上望去,清晨的水汽轻拂过老建筑的红砖屋顶,仿佛这座城市依旧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海河将南市的烟火、东马路的喧嚣、意风区的异国浪漫,细细串联在一起。津派建筑是在这一独特的城市环境中,经由自然地理的交汇、文化历史的延续、科学技术的更新,长期沉淀所生成的。它们既非某一建筑师个人风格的延伸,也不是单一时期设计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建筑文化成果。海河两岸的天际线,五大道街巷的院落肌理,以及遍布全城的那些挺拔端庄、尺度宜人、富有秩序感的建筑,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性格。

  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津派建筑赖以生长的深厚基础。面朝渤海、扼守口岸的区位,使天津自近代以来便成为连接华北内陆与世界的通商门户,也成为最早吸纳外来文化与建筑技术的城市之一。一方面,天津因水设城、因水而兴。作为滨海城市,天津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沽”“台”等地方特色景观风貌以及独特的河海文化。另一方面,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其独特的开放性、实验性与流动性,这不仅体现于制度与经济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建筑思维与建造方式。不断更新的建筑类型,材料与技术的灵活应用,空间形态的多样发展,塑造了兼收并蓄、向海图新的文化气质,构成了津派建筑鲜明的精神底色。在建筑中体现的跨文化“混搭”,更像是一种本能——天津这块土地,天生就是接纳与开放的沃土。港口的繁荣带来了建筑资源与人才的高度集聚,来自全国各地的营造工匠、来自西方的建筑师,以及本地成长起来的建筑师群体,他们或留学归来,或在实践中打磨,共同在此展开协作实践,推动了银行、医院、学校、会馆、俱乐部等多种建筑类型的涌现,也为天津形成多源交织的建筑体系提供了现实土壤。自近代至今,许多优秀建筑体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气质,因海而生,随时代而进:沈理源设计的天津盐业银行庄重典雅,沉稳中透出金融建筑的气度;刘景樑等人主持的天津体育馆线条流畅,融动感于结构之中;周恺设计的耀华中学,则以诗意空间回应在地文脉。这些作品,既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更是引领天津建筑向前发展的生动注脚。

  深厚的历史积淀推动了津派建筑稳步演化与本土扎根。津派建筑的形成,是一点一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而逐渐铺陈的长卷。从清末通商口岸的设立,到民国时期的都市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职能重构,天津的城市形态与社会结构不断演进,建筑也始终回应着时代的变化,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的九国租界,叠加交汇着不同国家的规划理念、营建制度和审美趣味。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与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向,地方营造传统与西方建筑技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协作机制。从砖木结构的转化演变,到钢筋混凝土体系的早期实验,再到立面装饰语言的本土处理,天津成为世界近代建筑技术融合与审美转译的重要舞台。如利顺德大饭店的砖木结构与雕花拱窗、浙江兴业银行旧址的券廊立面与穹顶、第二工人文化宫的红砖外墙与特色浮雕,它们在结构、材料和装饰语言上,都体现出中西融合、因地制宜的设计智慧,是津派建筑融合地方特色在实践中的生动注脚。这些转化既蕴含着实用层面的技术判断,也凝结着城市文化对于现代性的不断追求,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近现代城市气质。

  持续的时代创新激发了津派建筑更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说地理位置与历史根源为津派建筑提供了生成的土壤,那么贯穿百年的创新意识,则是其不断生长、持续演化的内在动力。天津自近代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其建筑文化并不满足于复制与沿袭,而是在多元条件中主动吸纳、灵活整合,不断实现技术与观念的迭代更新。从材料构造到空间组织再到装饰语言,津派建筑通过不断尝试,展现出面向时代的创造力。这一创造力的背后,是一批心中有天津、眼中有世界的建筑师。他们敢于在中西之间搭桥铺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共鸣。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他们不断吸收融合、实践积累,推动着津派建筑走向系统性发展与本土化表达。早在上世纪初,关颂声创办的基泰工程司便已聚集了朱彬、杨廷宝、杨宽麟等一批优秀建筑师,完成中原公司大楼等标志性项目,不仅在结构技术上先行一步,也在建筑表达中融贯中西,堪称早期津派建筑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创新精神更进一步,徐中主持设计的天津大学主教学楼,尽管采用对称布局、柱廊与大台阶的经典形式,但在材料与细节上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建筑师们更是在多元语境中展开探索:彭一刚设计的天津动物园熊猫馆,以弧线勾勒出轻盈的屋顶,呼应自然生态;周恺设计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则在混凝土肌理中嵌入细腻的人文关怀。这些作品或自由灵动,或沉稳内敛,都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共同的信念——津派建筑,既植根于城市的深处,也始终面向未来。

  在这种回应中,津派建筑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它不是单一风格主导,而是由多源输入、多元协作与多样融合构成。与强调西式审美演化的海派建筑不同,津派建筑并不执着于视觉奇观或高耸地标,而是在现实土壤中演化出一种包容多元、兼顾实用与文化的建筑形态;相较于根植皇家制度与轴线秩序的皇城建筑,津派建筑则更具包容性与实践性,体现了市民社会、工商文明与地方营造传统的深度融合。这种差异性体现出地方建筑文化对自身语境的深刻回应,也说明地域性并非封闭与保守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内源性的文化整合力。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中间性和多样性,为理解中国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地方建筑文化的多元演进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也为当代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平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地方经验。

  习指出,城市建设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这正是津派建筑生长的精神土壤,也是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座近代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交汇、外来文化输入频繁且拥有深厚地域特色根基的城市,天津在百年城市建构中逐步形成了内在统一而具有地方辨识度的建筑文化体系。它生于天津这片土地,长于现实的生活需求,发展出一种兼顾美学与实用的表达方式:平实而不平庸,宜人且不夸张。这种文化特质,正是在不断回应城市发展与民众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凝练而成,也使得津派建筑成为当代城市中一个可借鉴、可感知、可亲近的文化样本——它既有地方的温度,也有时代的脉搏。

  尺度宜人、秩序分明的建筑空间,塑造从容而具气度的城市面貌。天津的建筑并不追求体量的宏大或纪念性的夸张,而是在整体氛围中传递出从容有度的城市气质——不喧哗,却有气888集团官网入口度,不张扬,却自成格局。这得益于天津长期以来重视城市整体规划与环境关系的传统。从近代租界时期引入的格网街道与成组布局,到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建筑与环境统一的设计原则,再到当代城市更新中对于尺度控制与城市风貌的强调,天津始终保持着对于城市空间有序性的追求。同时,这也与城市自身的发展节奏、文化气质密切相关。这里的城市节奏不急不躁,整体氛围松弛从容。因此,建筑也呈现出一种温和可亲的姿态:尺度适宜,环境亲和,使用舒适。如五大道的建筑均保持适中体量,街道退距适宜,形成可亲近的建筑氛围。即便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大型公共建筑,也并未陷入“越大越好”的迷思,而是重视与城市界面的协调,讲求空间的层次与人群的流动,展现出一种不失温度的人文关怀。这些设计理念,正是津派建筑在新时代延续以人为本传统、服务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

  开放交融、有序共生的文化底色,赋予灵动而多样的空间表达。中西文化于天津交汇,制度、语言、风格与观念在此碰撞融合,共同塑造出既具包容性又富有层次感的城市空间。这并非通过形式的混搭,而是在多元制度和生活方式之下,发展出灵活多变的空间组织方式。不拘泥于对称轴线,而更强调空间的实用性,体现出对现实人居环境的尊重。如利华大楼,这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级公寓,并未照搬传统的对称布局,而是在转角处大胆使用弧形构造与大面积玻璃窗,不仅提升了建筑的采光与视野,也强化了现代感与城市界面之间的联系。进入新世纪,这种空间观念更进一步演化,从封闭趋向开放,从单一转向复合。如天津博物馆以世纪之窗的概念,将建筑化作一扇向城市和未来打开的窗,营造出开放而流畅的内外空间;天津图书馆则通过阅读、休闲、展览、交流等功能的有机组织,构建出一个面向公众的文化客厅。这些空间表达,既回应了现代城市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也展现出津派建筑一贯追求的“和而不同”的空间美学,使建筑真正回归生活、融入城市脉络。

  技术演进、节能理念的持续融合,注入现代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天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引入现代建造体系的城市之一,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上起步甚早。如渤海大楼等高层建筑的建成,体现了对于现代技术的主动接纳与运用,不仅刷新了城市的天际线,也标志着城市建筑在技术层面的转型跨越。进入新世纪,绿色节能理念的引入又进一步丰富了津派建筑的技术内涵。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例,其采用了节能高效的围护结构、建筑一体化外遮阳、建筑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二十余项技术措施,被评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引导下,这些技术探索服务于更加宜居、更加可持续的城市生活。从结构逻辑到节能路径,津派建筑持续与时代技术同频共振,在城市更新与空间营造中,走出了一条兼顾效率与生态、理性与人文的技术进化之路。

  从形式到技术,从空间到制度,津派建筑所体现的文化特质,是城市演化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集体智慧。它不依赖某一位建筑大师的个人风格,也不追逐潮流的瞬时幻象,而是依托城市整体语境中生成的秩序与美感。这种文化构成方式使津派建筑具备了较强的弹性与适应力,也能在不同社会阶段中持续生成意义与价值。在数字化浪潮与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推进的今天,这种以人民性、环境性、文化性为核心的建筑逻辑,体现了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由此可见,真正优秀的建筑文化,不仅关乎建造之技,更关乎共生之道。

  习多次对城市更新行动提出要求、作出部署,这为津派建筑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方向与依托。津派建筑不是凝固在历史中的旧样式,而是一种在不断实践中持续生长的建筑文化体系。它根植于城市现实,回应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与技术条件的进步,在当代城市更新与空间转型中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与生命力。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进程中,津派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核持续参与着城市发展的当下与未来。它凝结了天津城市发展的独特经验,也映射出地方建筑不断探索地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实践路径。从近代通商口岸的多元输入,到当代城市更新中的文化更新,津派建筑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和理性的实践,不断回应社会变迁、技术进步与文化发展的时代命题。

  文化认同的延续,赋予津派建筑持续生长的精神根基。津派建筑之所以能够穿越百年风云而不湮没于城市变迁的浪潮中,根本在于其所承载的文化认同力量。这种认同,既藏于街巷尺度中熟悉的空间语汇,也印刻在一代代人集体记忆的内心情感中,成为城市与居民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纽带。当下城市发展不断加速,空间更新日趋频繁,津派建筑的价值并未停留于保护的语境中,更逐步转化为一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认同延续与技术赋能协同发力的典范,“天津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利用”项目荣获“2015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成为自该奖项设立以来,全国首例历史街区及建筑保护类获奖项目。通过历史街区更新、风貌建筑活化与文化功能导入,五大道区域已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当代生活的重要文化空间。各具特色的建筑不仅被妥善保护,更在与当代需求的结合中焕发新生,转化为艺术展馆、文创商店、精品书店、特色民宿等多元化场所,不仅延续了建筑生命,也激活了城市公共生活。作为全国首个通过地方立法实施住户腾迁与历史风貌保护的项目,静园在修复过程中保留了原有门窗、拱券、壁炉等关键构件,并还原了溥仪在津时期的起居空间与庭院景观,将其转化为可阅读、可体验的文化空间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以“再利用”推动“再认同”的路径,使建筑在保护中持续生成文化价值,展现了津派建筑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与适应力。通过延续熟悉的场所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共同记忆,让个体的日常生活与城市的历史叙述再次交汇,从而生成具有地方性与时代感的文化认同。这一过程中,津派建筑不再仅是风貌呈现,更成为承载和传递城市文明的重要媒介。

  建筑更新的策略,激发津派建筑融入当代的文化生命力。超越记忆与保护,津派建筑以其创新的实践路径服务当代生活、塑造城市品质。通过渐进式激活,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空间与文化断裂。以意风区为代表的保护改造项目,通过修缮与更新,将原有建筑的形制、材料与空间组织予以保留,并注入新的活力。海河之畔的建筑,以新旧对话的手法,通过尺度控制与风格呼应,使新建建筑成为原有建筑整体风貌的延续,体现出一种尊重历史又面向未来的设计逻辑。与此同时,津派建筑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再激活,也体现出强烈的公共性导向。许多近代工业建筑如棉三创意街区改造项目,如今被转化为集创意办公、展览市集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创意街区,从封闭的生产场所,变身为市民共享的文化地标。津派建筑以温厚的城市气质回应时代诉求,以融合的空间智慧参与城市更新,协同体现城市文化自觉与更新智慧,体现了兼顾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的建筑行动。

  科技赋能的转型,拓展津派建筑面向未来的发展可能。当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低碳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关键词,津派建筑也在技术的支撑下持续演化,重构自身的表现力与生命力。现代建筑技术为津派建筑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建构逻辑与材料体系,使其在保留文化特质的同时,具备高效、安全、节能的使用性能。同时,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数字建造与智能运维等手段的引入,使津派建筑的设计、施工与后期管理更为精准与高效。在“津门”“津塔”等大型项目中,设计团队充分利用数字模型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嵌入,进一步提升城市界面的整体品质。可见,津派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文化积淀上,也正在通过与时代技术的深度融合,迈向更加开放、多维的空间未来。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津派建筑有望以“技术即文化”的复合路径,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引领中国现代建筑走向高质量发展,更为人民城市的高效治理与服务提供支撑。

  面对城市快速迭代与全球语境中的文化趋同,津派建筑的当代表达不仅关乎形式语言的延续,更在于如何维系城市的精神肌理与人文温度。在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中,它提供了一种“有根”的现代性思路:以场所记忆激活空间情感,以日常体验建构城市认同。这正是建筑超越物质之上的价值所在——它不仅塑造空间,更涵养文化;不仅记录历史,更召唤未来。“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津派建筑作为一种持续生成的文化实践,正在现代中国城市建构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精神引领与文化支撑作用。

  习指出,“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这不仅为津派建筑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新时代城市更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动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津派建筑不只是天津的文化名片,更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守文化本源、延续文化脉络的重要范例。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传统,绝非因循守旧,而是在不断演进中回应现实、启发未来。立足习关于新时代城市工作的指示精神,津派建筑正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把地方智慧淬炼为时代精神,升华为中国建筑文化自主性的核心引擎。它以历久弥新的空间语言,让历史记忆与现代愿景交汇,在一砖一瓦中留住城市的肌理,在街巷深处唤起人们的乡愁。这种延续与转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温度所在、灵魂所在。在这样的文化推动下,天津这座拥有多重历史纹理的城市,正被塑造为一座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之城——而津派建筑,正是这座城市的根源与光芒。(作者:戴路 张春彦,均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